3月31日上午,八達嶺烈士陵園里莊嚴肅穆、哀樂低回,延慶區為陳連才烈士舉行遷葬儀式。4月4日,許萬榮烈士的遺骨也將遷葬至四海烈士陵園集中維護。這是延慶區近年來遷葬至陵園集中維護的第三批烈士墓。
在遷葬儀式上,陳連才烈士的棺槨遷入烈士墓。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
延慶是革命老區,如今仍有不少散葬烈士墓分布在山間、地頭、路邊。歲月流逝,維護這些烈士墓的親屬相繼離開,烈士墓漸漸疏于維護。讓每位烈士都被銘記,讓每座烈士墓都得到最好的照顧,延慶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在走訪、征求相關人員意見基礎上,為散葬烈士“安新家”。
“叔叔的遺體被抬回來的時候,我母親看見筷子那么粗的槍眼,把心臟都穿透了,還流著血。”如今63歲的許德龍,清晰記得母親生前講了無數次的叔叔的故事。
許德龍的叔叔就是許萬榮烈士。許萬榮生于1924年,是延慶四海鎮岔石口村人,曾任懷柔縣交通員,1948年3月在送信途中被土匪攔截殺害,在延慶縣營盤東坡犧牲。雖然1958年出生的許德龍從來沒有見過叔叔,“但我感覺他離我很近,就在我心里。”
自1948年許萬榮犧牲至今70多年間,母親和許德龍相繼為許萬榮掃墓。母親前些年去世了,這些年,許德龍也漸漸上了歲數,身體不太好,上山掃墓一年比一年費力,“我最擔心我有一天走了,這烈士墓誰管?”許德龍心里一直有這個擔憂。
3月初,許德龍找到延慶區退役軍人事務局,一開始是想為許萬榮烈士重新立碑,申請家屬自行維護的立碑補貼。
延慶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實地調查后,工作人員劉倩倩、張琦告訴他,只要維護人同意,延慶區可以將烈士尸骨遷葬至陵園集中維護,不僅墓和碑都是新的,而且每年有更多人祭奠。最開始,許德龍有些猶豫,“守著烈士墓是我母親的囑托,看不到烈士,我不放心,而且也不知道烈士陵園環境咋樣。”
為了打消許德龍的顧慮,劉倩倩和四海鎮工作人員帶著他來到四海烈士陵園,看到陵園松柏常青,環境整潔肅穆,許德龍稍稍放下了心。“烈士墓在山上平時只有您一個人祭奠,遷葬到陵園,國家統一管理,每年清明節,學生、機關干部等成千上萬的人都來給他掃墓。”劉倩倩一席話,說到了許德龍心坎里。許德龍下了決心,將守護烈士的接力棒交給更多人。
“這兒離家不到4公里,以后我還能騎著電動車來這看我叔叔。”為叔叔選好了新墓位,離開陵園時,許德龍眼含熱淚。
同意遷葬的還有陳連才烈士的侄女陳淑華。“我叔叔的墳一直在耕地里,而且靠路邊,是座孤墳,總有一天要遷走。這次遷到八達嶺烈士陵園就統一管理了,希望更多人能繼承烈士遺志。”
“除了這兩座烈士墓,目前延慶還有86座散葬烈士墓,分布在18個鄉鎮、街道的山間、地頭、路邊。”延慶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耿書慧說,“今后,散葬烈士墓都應逐步統一管理。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,讓每座烈士墓都得到最好的照顧。”